今日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一流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6163银河官方网站采用课程“解剖麻雀”的方式,大力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学材料,探索因材施教之路,践行教育部对课程“两性一度”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流课程”,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在近期进行的课程“解剖麻雀”工作中,通过对几个学院课程资料检查,发现大纲的编写和教案的编写中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引起了教学督导周辰春的一些思考。这个思考没有考虑学科的特点,也没有考虑课程的特点,仅仅是对于共性的问题的思考,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这一点大家应该是有共识的。但是问题在于教学大纲编制中存在着一些理念上以及撰写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理念上的问题,即是由教材决定教学大纲,还是由教学大纲决定教材的问题,也就是谁主谁从的问题。

  如果以选定教材作为教学大纲的编写前提,那么就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循环圈,即选定教材——编制大纲——教材变更——修定大纲这样一个无修止的循环之中。当然,并不是大纲一但制定就不能修改甚至大改的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教材只是作为参考教材来对待,而不是将其变成硬性的条件和前提来对待,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这个循环。

  那么由教学大纲决定教材,同样对教师来讲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个就在于同一作者的教材在不同版本中就极有可能出现编制体例上的差异,有一些课程的教材甚至出现章节增减及顺序的改变,以及内容上的差异。使得教材在使用中就存在着给学生要讲清楚内容分布的问题,但是这是可以克服的问题,也是大纲决定教材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建议在编写教学大纲之前应该对主要的各类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疏理,并对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体系、达到的基本培养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找出共性来,作为教学大纲编写的基础。这样在没有颠覆性的体系修改教材体系之前,大纲总体上是相对稳定的。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去选取最适合的教材供师生使用。

  2、教学大纲编写中的关于“课程类别和教学目标”的表述问题

  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类别和教学目标”表述的问题,在教务处提供的大纲模板中已经有所表述。我想再进一步细化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课程类别:需要明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性质——是作为通识课、某大类专业的基础课、某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学科前沿课程等等;适用的对象是什么——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在什么时间;

  二是教学目标:需要清晰地表述本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是什么。换句话说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方法,培养何种能力,达到什么目的,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等内容。

  当然这些表述在大纲中是概括性的表述,具体表述应该在分章节内容中表述。也就是说包括两个层面的表述,总纲部分的概括表述和章节中的具体表述。我们往往不太重视这个表述的问题,而这却与“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有着关联性,同时也是指导教师根据大纲编写教案时的原则性问题。

  3、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表述问题

  在教务处提供的大纲模板中,表述的已经比较清楚了——“说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进一步细化的话,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可能更有指导性与操作性:

  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是“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二是“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三是“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之所以这样去表述,是因为在编写教案中,需要以这个基本要求为指引。同样的道理,这一部分的表述也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总体部分,以概述性的表述提出总体的基本要求,另一个是在章节中对其有具体要求。关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想在教案编写中的思考中可能会讲的更清楚一些。

  4、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教学时数分配”的表述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来,我想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一是分配课时数一方面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多少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掌握知识点、培养能力需要的问题;其三是需要考虑学校整体教学安排中的规律问题。

  前两个考虑各位教师们是专家,第三个考虑则是我校现实是基本上以2学时为一个时段进行教学安排的,所以最好不要将2学时这个时段进行分割,最不可取的是将其分割到25%以下的分配方法,这样将会让在编写教案、编制教学日历中存在诸多的困难。

  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表中的“讲授、实验、其他”三类的理解问题。“讲授、实验”都好理解,但是“其他”的理解就有些五花八门了,有的是随堂作业、有的是课堂讨论、有的是课堂汇报等等。我想随堂作业、随堂讨论这应该是包括在“讲授”环节中的,“实验”有些课程有明确的实验,我想应该包括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程内容。而“其他”则是指专门的课堂汇报、作业问题的专门讲解等。不一定非要有这部分内容。

  5、教学大纲中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表述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大纲多数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编制的,所以在内容中我们细化到了“节”甚至一、二级标题的内容。这样编写的结果,就是教材变化,就必须要重要修改。这个问题,我认为统计学院李磊老师提供的《计量经济学》大纲中的表述方式值得借鉴,这种表述方式不会因为教材的节的内容甚至章的名称发生变体而改变大纲的指导性。

  另外就是“教学目的与要求”在前面的问题中已经讲了。

  第三个就是课后思考及训练是否需要纳入其中的问题。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色。建议实操性比较强的课程,单独编写一个练习集,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建议在其大纲中直接编写思考题,以训练和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能力的能力。

  6、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组织与方法”表述问题

  这个部分的表述,大家都不统一,甚至理念都不一样。其实教务处给出的模板已经比较明确的说明了——提出适合本课程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法应对以下内容清晰描述:1、采用哪些教学方法?2、如何组织?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下面我想细化一下:

  一是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是: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第三层次: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教学大纲中应该是综合运用的,而不是某一单一的方法,但总体的原则是: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多媒体教学”不是方法,而是工具,不建议在大纲中这样去表述。

  二、教案的编写工作

  教学大纲确定后,提升教学质量的课程建设重要工作就在于教案的编制工作了,应该说教案的编写过程是教师对于教学的思考过程,其效果直接反映出了教学的质量。在本学期进行“解剖麻雀”的过程中(2020年春)感到教案的编写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这个《师说》中最著名的经典,用在教案的编制中很有意义。

  1、传道:传授知识。这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前编制教案时也常常就是传授知识,如都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这些个知识点是什么。但是就是没有解决掌握这些知识点干什么?

  正如马克思在《费尔哈巴提纲》中第十一条所讲的“过去哲学家们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果我们的教案编制中仅仅满足于介绍和解释知识点,也就理所当然地培养的学生只会知道知识点是什么,而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弃了。

  2、授业:我的理解,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这么讲,每一位带过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都应该深有体会的。即学生即找不到问题,更不会综合分析而找出主要矛盾或主要影响因素,极度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这样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一门课程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经常问的一件事是这门课有什么用?或者是将来在工作中有什么用?而教师更没有从每一门课程都是从其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其落脚点在于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就这个问题讲的非常明白。对于学生来讲,其在校内学习的实践,就是作业和课堂讨论等各种训练。

  3、解惑:解决现实中学生的疑惑,解决现实中社会中的问题。如学生关注或当前的热点问题,如何运用理论学习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也就是说,解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类社会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青年提出的希望中就强调了“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解惑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首先从发现问题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开始。所以需要我们在教学教案设计中善于提出问题,善于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解惑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需要教师在教案编写中多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关注、学生关注的或困惑的问题从本课程的角度有哪些可以解决。

  上述思考不一定准确,肯定还有不当之处,仅供大家在编制《教学大纲》和编写《课程教案》时参考。(供稿:教务处)(责任编辑:xw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