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6163银河官方网站<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6163银河官方网站<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已经2015年1月14日第1次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校长办公室
2015年3月5日
6163银河官方网站《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本科高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常态”下更好地促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结合《6163银河官方网站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行动计划(2012—2016)》,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一、进一步巩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
(一)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学校和院(部)党政领导主要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学校坚持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或研讨会制度,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和解决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分析与总结;院(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以对所属课程教学及其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状态进行分析(应适时对所属专业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年度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及时吸收其意见和建议),研究部署学院(部)教学建设及学风建设工作;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每月坚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例会,研究和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常规工作中急需解决和协调的问题;主管校领导根据学校年度教学工作要点定期召开教学专题会议,并每学期召开一次解决教学工作中突出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学校党委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门研究教学问题的专题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在议题安排上突出教学工作,保证优先安排、充分讨论、科学决策。学校各分管领导都要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安排部署工作,形成全方位的对教学工作的支持保障机制。要以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学生服务、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高质量的后勤保障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为契机,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与学校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相结合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为学院的自主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充分调动和激发学院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管理重心和办学职能下移。本科教学建设项目设立专项资金,作为竞争性资源单独切块,不再根据学生数平均分配。根据国家规定和学校实际需要,科学界定与细化四项教学经费内涵,并保证刚性拨付与执行,使其有效发挥保障教学运行的作用。要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加强对院(部)教学经费的绩效评估和宏观调控,确保各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完善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制度。进一步强化学校、院(部)、职能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教风学风建设及教学质量责任制度和教师作为课程建设、教学各环节工作与改革直接责任主体的制度。教师与学校签订《6163银河官方网站师德承诺书》,并按学校《师德、教风建设与管理办法》承担教学各环节教书育人的工作质量责任。进一步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院(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报告工作,并将其作为学院年度评优评先和领导班子考核的核心依据。
(五)健全和发挥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依据大学章程优化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结构,淡化行政色彩,突出教师治学功能,充分发挥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咨询、指导、评估与服务的作用,以加强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委员会成员应及时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动态,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针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对人才培养、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指导全校教学工作。
二、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深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加强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课程资源库建设,合理精简总学分和课程门数,依托优势学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规划的高端取向创造良好条件;不断完善境内外联合培养模式;支持学院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试点工作;优化主辅修培养制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规范、透明的转专业制度,为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提供二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
(二)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在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范式与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并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围绕课程建立教学团队教学激励计划,落实教学团队首席教师负责制,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范式改革力度,促进课程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和名师培育机制。进一步加大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和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学校品牌专业对其它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开展新办专业评估。要在专业综合改革的基础上推动成熟专业参加国家标准认证。
(三)实施本科专业分类管理与动态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健全专业调整、预警和退出等自主调控机制,专业招生实施动态控制,实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管理,按照生源状况、毕业生就业率和教学资源情况,确定各专业年度招生规模;就业率低于同类院校平均线的专业,原则上须隔年招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同类院校平均线的专业,应暂停招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保持动态平衡,提高新专业增设门槛,切实保证新建专业的办学条件。
(四)着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范式的改革、课程建设的新思路与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先进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探索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推进教与学的互动,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学校以立项方式鼓励教师或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和混合教学模式试点。
(五)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要根据学科发展新成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正确处理经典内容与前沿信息的关系、系统讲授与重点深入的关系、教材知识体系与教师研究心得的关系、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能力培养的关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教材体系,选用本学科领域高质量教材。高效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完善案例教学方法,推动案例的本土化,并注重采集选取来自基层的案例,使案例教学更接地气;鼓励研究性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与学的方法,鼓励教师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学科领域的高质量教材,建立优秀特色教材建设资助评审制度和选用审定制度。
(六)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科学定位基础上,按照学术型和应用型专业分类指导与实施课程考核方式及考核标准改革,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加强课程的过程考核,通过平时考核,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及效果进行评定,从注重终结性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从注重记忆性考核向注重知识能力体系考核转变。根据课程特点,采取课前阅读完成情况检测、课后作业、课堂辩论、情景模拟、单元或阶段测验、期末考试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课后作业除课程要求的习题等传统作业之外,鼓励采取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读书报告、案例分析、团队作业、情景模拟、实验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学院(部)要对课程平时随堂考核次数提出要求(原则上不低于6次),课堂考勤在平时成绩评定中应占一定比例,在此基础上学院(部)可自主将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重最高提升至50%,调整期末考试成绩总评规定,凡达到50分(含50分)以上均可进行课程考核总评。课程考核方案及考核标准由学院(部)、教研室、授课教师根据以上要求确定,教务处将以此为依据,对课程考核及评价进行跟踪和检查。
(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各专业涵盖课程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践等层面,贯穿实训、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改变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倾向,推行实验教学“真题化”,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衔接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的运行,完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和各类专业竞赛作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实验室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并探索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路径。按照《6163银河官方网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学院要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全过程质量跟踪,毕业论文答辩前,指导教师和学院应组织查重;答辩完成后一个月内,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每个专业随机抽取规定比例毕业论文(设计)的全套资料,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评阅意见、答辩记录及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检查,发现的问题责成学院整改。优化学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工作。在学院四项教学经费中将毕业实习经费进行预算单列。
(八)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协同育人。对创业讲坛、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生创业培训平台、各类学科竞赛平台等进行有机整合与协同,建立校内教师与企业、行业等部门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鉴定为“优秀”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视同毕业论文,以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九)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要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规划,密切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前沿,深化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结合新疆实际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报告会、辩论赛、校园文化活动、参观考察、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项目,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学校党政工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在经费投入上,支持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开展社会考察及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项目中的培训、在职攻读学位、业务研修等,充分保障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
(十)加强优良学风建设。要不断壮大学校主流思想舆论,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系统推进学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实行教风带学风,考风正学风,管理促学风的工作体系,形成学校和学院党政主要领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分工负责、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要大力宣传学生基本文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强化基本学业要求,整肃不端学习与学术行为。关注全体学生学业状况,完善学分制下的学业预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建立有利于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多元文化融合氛围和语言生态环境,增进各族学生的相互了解和手足情谊。学院和相关部门应党政协同,明确学风建设责任主体,完善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
三、稳步推进民汉一体化教育改革
(一)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继续稳步推进试验区工作。按照“锁定目标、尊重规律、试点先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思路,分批次稳健扩大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试验区范围,在未来五年内力争建设6—8个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三个试验区,在建设周期届满、按照学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试验区管理办法验收合格以后,启动二期建设工程,推动改革向深度发展。各学院应制定稳步推进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年度工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及实施措施。
(二)以选课制为抓手,稳步推进民汉混合教学。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增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和动力。按照一体化思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综合改革工作,逐步推进民汉教师交叉选课,强化教学竞争氛围,实现民汉师资优化配置。
(三)加强民汉混班的课程教学条件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要着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课程团队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对民汉混班教学课程加强准入管理。完善有助于民汉混合选课的制度设计,通过加强信息发布、教师推介、班额限制、课时系数奖励等措施,提高民汉教师参与混班教学的积极性,杜绝非教学因素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保证民汉混班教学稳妥有序进行。民汉混班课程的民考民学生、双语生采取统一加分政策,民考汉学生应与汉族学生一视同仁,不再享受加分政策。
(四)要进一步明确预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统筹规划预科教育的发展思路与目标,为民汉一体化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预科教育要主动适应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改革预科汉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通过加强语言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养成教育等,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语言听说、写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拓宽汉语言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提高汉语言能力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中央政策和国情区情。切实加强预科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和共享本科教学资源,构建与我校本科教育相适应的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新体制。
实施对双语生汉语水平不达标学生进行预科教育的制度;调整预科生结业标准,预科生MHK成绩和预科学业成绩必须同时达标方能结业;落实双语生和民考民学生预科不达标者继续接受预科教育措施,对两年内不能达到预科结业标准的,按自治区政策转入高职高专大专层次学习。开展预科学生汉语合作学习志愿者行动,面向汉语言班学生征集志愿者,与民族预科生结对子、同住宿,实现互帮互学。
(五)继续试行双语生实验班模式。针对双语生实际情况,按照人才培养多元化和分类培养的原则,对汉语不达标学生实施预科制度,对汉语达标学生采取两种培养模式:达到免预科和插入汉语言班标准的学生,可由其自愿申请插入汉语言班学习,达到免预科但达不到插入汉语言班标准的学生,进入双语生实验班学习。实验班执行民汉人才培养方案并轨后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制定汉语和公共基础课的专门教学计划。
(六)改进与完善民族学生导师制。预科到大二阶段民族学生均配备导师,导师由学院按《民族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组织遴选导师,可由若干名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一个或几个民族学生或一个行政班,也可以由一位教师指导若干名学生(一般不超过10名);生师比较大、本科生导师配备有困难的学院,可向学校提出申请,从思政课教师或具有教师资格和教学经验的机关双肩挑干部中遴选。导师应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进步、汉语学习、选课读书、学习方法、专业方向、人生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采取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月与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学期面向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讲座不少于一次。学院应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导师工作业绩评价与所指导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挂钩,并把导师工作业绩作为评选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重要指标,每两年开展一次对优秀导师的表彰奖励活动。
四、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一)强化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触犯到《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定的高校师德七条“红线”者应调离教学岗位,严重者开除教师队伍。要明确教师教学与学术行为禁忌,强化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意识。对新进教师严把政治品德关,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品德与师德要进行全覆盖培训,使他们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二)完善教师教学考核与激励。进一步研究探索围绕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三方面进行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与奖励的办法。所有教学系列岗位专任教师必须承担教学任务,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之一,所有在岗专职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完整讲授一门基础课或专业课,如连续两年未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专业课,或者5年内累计两年未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或专业课,须降级聘任。
(三)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系统研究与质量诊断;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及提供个性化的帮助。把教师教学能力训练、教学问题诊断、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切磋等工作常态化。
(四)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学术化。跟踪高等教育改革动态,及时总结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完善教改立项工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为重点,突出教改项目的实践性。为保证项目研究质量,适度增加研究时间弹性。项目的结项鉴定,以实施效果为主要依据。要把教学研究作为评聘教授、副教授职称和评选教学名师等的必备条件。教改立项课题和教学研究论文,按同级别科研成果对待。
(五)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分别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根据教师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各尽所能。
五、建立健全多层次质量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一)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完善课程分类质量标准体系及管理。根据各层次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控制,构建更加清晰科学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链条,明确各环节的控制目标和各管理岗位的职责,形成更加严谨的质量控制机制,杜绝管理漏洞,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二)明确校院领导每学年最低听(巡)课任务,把重点听课与一般巡课结合起来。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强化教学检查整改落实与成效回溯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特点,增强评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及时向教师个人反馈,以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评学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评学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的重要依据。优化督导队伍结构,改革督导工作方式,完善任务型督导制度。建设全覆盖的信息化教学督察设施。
(三)完善校内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体系。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规检测和院部教学工作状态与质量报告年度发布制度。完善专业评估制度,新办专业满4年须接受合格评估,评估不合格则暂停招生。继续实施品牌专业评审制度,提高资助与奖励标准。
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校正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
明确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核心价值目标。以此为导向对学校收入分配制度进行重构,减少对科研的重复性激励,增大教学在收入分配中的权重,使教学水平与质量成为收入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简便、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能够潜心学术研究,多出高水平成果;让热爱教学的教师,专心教书育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使各类教师各安其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和谐发展。